適應症

化療所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(CIPN)

目前最常使用於癌症治療的方式仍為化學治療 (chemotherapy),然而大約有68%使用化學治療的病人將產生神經病變的問題,其中又有30%的病人演變為慢性神經病變,終其一生擺脫不了;且常見於接受化療的乳癌及大腸癌病人。最容易導致周邊神經病變的幾類藥物如下:鉑金類 (發生率最高,尤其是Cisplatin及Oxaliplatin)、紫杉醇類、長春花生物鹼以及Bortezomib。其中,紫杉醇(常用化療藥物)的毒性,會使得周邊神經細胞的突觸退化縮短,導致周邊神經病變。

這類病人的感覺神經病變症狀包含:對稱性的遠端上肢與下肢失去知覺,對地空間距離感喪失,導致站立不穩;肌肉虛弱與肌肉痛,產生四肢電流感,對疼痛感覺異常。另外,雖然化療對運動神經造成病變的機會較少,但是因為有肌肉痙攣與束縛感,因此也可能影響病人說話表現。這些不適感導致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不便,甚至簡單的扣襯衫釦子都無法自行完成,嚴重降低病人的生活品質。為了緩解CIPN,臨床醫師會透過調整給予化療藥物的頻率、給藥劑量以及給藥方式(甚至更換成替代藥物),並衛教病人於輸注化療後24-96小時盡量避免接觸冷熱空氣,以預防CIPN。臨床上目前沒有核准的藥物可以用於治療或預防CIPN,屬於高度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領域。

作用機制

藥理作用

根據化療藥物的細胞毒性作用,科學家相信CIPN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微管動態和軸突運輸中斷引起的神經病變、線粒體功能障礙(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)、神經元興奮反應的改變以及刺激免疫和發炎反應的結果,最終導致周邊神經病變。 HDAC6 在粒線體動力學上扮演著關鍵角色:在健康的神經元內,微管(microtubule)的乙醯化和去乙醯化之間具有適當的平衡,從而達到微管的穩定性、軸突可以運輸和擁有健康的粒線體;而經歷神經病變的神經元內,HDAC6會增加,這導致微管的乙醯化減少,進而導致微管不穩定(解開微管)、抑制軸突轉運並造成粒線體功能失調。AJ302抑制HDAC6 促使α-微管蛋白乙醯化增加 (increased α-tubulin acetylation),能使縮短的突觸再度往外延展生長,顯示AJ302具有刺激周邊神經細胞修復的潛力。

另外,在化療動物模式中,AJ302會改善紫杉醇引發的機械性異常疼痛感。透過肌肉注射AJ302一劑,其痛覺的改善效果可長達四週,此藥效持續性,是在其他開發藥物中尚未觀察到的;這是AJ302獨有的藥效及製劑設計,適合搭配臨床實際到院接受化療的週期,減低頻頻給藥所帶來的未知風險。

AJ302專一抑制HDAC6酵素,增強了微管的乙醯化,進而穩定了神經細胞中的微管。
 

潛在市場

目前仍無任何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或歐洲藥品局(EMA)核可的藥物

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市場調查報告,CIPN治療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16.5億美元成長到2028年的22.5億美元,年複合成長率預計可達8%。最主要的成長力道為,癌症患病率的增加顯著推動了對化療的需求,從而導致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(CIPN)發生率的隨之上升。

北美是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最大市場,其中美國佔據最大市場,區域市佔率最大,其次是加拿大和墨西哥。早期檢測和治療的徹底改變進步也導致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提高。因此,癌症盛行的增加,加上越來越多使用化療來治療癌症的病人,正在推動癌症的發展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市場的成長。另外,由於醫療基礎設施的發展、癌症患病率的上升以及對化療副作用的認識增加,亞太地區市場預計在同期內顯著增長。在《Th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》進行的一項研究中,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盛行率為 68.1%(第一個月測量時為 57.7%~78.4%),化療後第3個月為60.0%(36.4%~81.6%),第6個月及以後為30.0%(6.4%~53.5%)。因此,隨著癌症盛行率的增加,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發生率亦不斷增加,更能促使化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市場的成長。

針對市場尚未提供有效的治療解決方案,以及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,AJ302透過修復周邊神經損傷的作用,可望為化療中的病人,解決化療所帶來的神經不適與痛苦,降低化療帶來不適,提升化療完整度,而獲得更佳的生活品質。

專利資訊

AJ302的化合物系列之物質發明專利,已取得全球13個國家的專利證書,而其AJ302特定藥化合物之物質發明專利亦有14個國家/地區已申請審查中,全球專利保護期至少可達2044年,均為安基生技100%獨家掌握。
 
 
* As of July 08, 2025